板塊構造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板塊構造論 (又稱 板塊構造假說 、 板塊構造學說 或 板塊構造學 )是為了解釋 大陸漂移 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 地質學 理論。該理論認為, 地球 的 岩石圈 是由 板塊 拼合而成;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1968年 法國 勒皮雄 劃分), 海洋 和 陸地 的位置是 ...
台灣地區板塊運動與地震活動 海洋板塊以每年兩公分的速度向外擴張(稱為海底擴張學說),直到碰到大陸板 塊邊緣,由於海洋板塊較重,會隱沒到大陸板塊之下,產生消失型板塊邊緣。環 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台灣、日本)是為代表(圖二及圖三)。
網路學習資源-地震的時空分佈 此地震帶震源深度大都在50公里以內,為淺源地震,地震成因可能是由於菲律賓海板塊不停向西北方向移動,但是因為被台灣島所阻擋而使其西部邊緣地帶受到激烈應力作用所引起的。在台灣東南海域地區,有深度約達180 ...
小心被人看光光!-紅外線透視鏡 曾經引起軒然大波的「透視攝影機」,又因為網路上照片的流傳而引起討論。 ... 當初Sony 在數位攝影機內加入紅外線功能,主要用意當然不是用在透視或偷窺上,為的 ...
板塊邊界 帶分割彼此契合的板塊所組成。 見圖示. 震波速度變化與分層圖. 地函對流與板塊運動. 軟流圈和板塊的提出,是板塊構造學說. 中重要的理論基礎。 由於地函中溫度的 ...
板块构造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 板块的运动及边界 - [编辑]. 板块在软流圈之上运动,由地幔对流柱产生驱动力而运动。 板塊之间有三種相对運動方式:聚合、張裂與保守(错动) ...
全球的板塊分布圖 - 學習加油站 如以全球海底地形中的海溝、中洋脊及其附近的轉型斷層為界,便可將整個地表劃分成七大板塊及十幾塊小板塊的組合,而地震與火山就大多分佈在板塊的邊界上;同時也會發現:世界 上主要的褶皺山脈也都分佈在此邊界上,這些地方都是全球活動較劇烈的 ...
板块构造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 雄 ... 始新世; 2.15 中新世; 2.16 冰川时期晚期; 2.17 现代世界; 2.18 可能的未来世界 ... 书中将全球分为七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澳洲板塊、 ...
俞(1995)嘗試將臺灣海域區分成六個地質區(圖一),每一個地質區都具有獨特的海底地形持徵,例如臺灣海峽陸棚 ... 綠島、蘭嶼區則以弧陸碰撞作用為最主要。深海地區的地形特徵在台灣 ... 圖 5 顯示橫切澎湖峽谷之地形剖面圖 ,其上游段為典型之峽谷地形,分支多、水較淺但起伏大、具陡峭之 ...
台灣地區地震活動概況分析 - 中央氣象局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首頁 肆、臺灣 地區地震活動特性探討 一、全區 概述 全世界有超過 70 %以上的地震發生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而臺灣更地處於其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之樞紐點上,屬於典型板塊碰撞所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每年約有 15,000 ~ 18,000 個大大小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