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_文化特質 -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布農族人的傳統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式的農業為主,主食為主要農作物的小米、玉米、甘薯等等,遇有重要祭儀與場合時吃的較為豐盛,平時則是很少吃副食。目前飲食習慣己轉變,多半以稻米、地瓜為主食。
布農族文化采風 - 學習加油站 布農族文物展示館 位於梅山遊客中心旁的布農族文物展示館,大量的蒐羅典藏布農族之物,包含布農族一生,木刻畫曆、傳統祭儀、工技文化藝術等十大單元 ...
布農族傳統祭典 布農族各社群祭祀儀式的方法,甚至於祭期及祭儀名稱,或由於各氏族群所處的地理環境及時空因素,而不盡相同。不過這種差異性是必然的,無可厚非,但其祭祀的基本精神則是一致的。 ...
音樂數位博物館:師大音樂六十年數位典藏計劃 - 杵音 ... 來自世界各地我們平常少見的樂器,像是印尼的甘美朗、台灣原住民族的杵( 邵族、鄒族及布農族 )、馬達加斯加、斯洛伐克的笛子以及菲律賓的竹製樂器等。 杵音
布農族~射耳祭.成年祭.狩獵祭.收獲祭.小米祭 布農族主要居住中央山脈兩側,總人口約四萬人。其獨特的八部合音呈現,為世界罕見之複音藝術。 傳統居住於台灣中部地區海拔1500~3000公尺的山區,是台灣原住民的第四大部落。布農人稱「人」為bunun,這也是該族名稱的由來。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熱門訊息 > 原住民部落舞蹈表演活動 > 伊達邵逐鹿市集歌舞展演 邵族為台灣原住民中最袖珍的族群,其特有的「舂石音」是節慶活動的一部分,透過長短粗細不一的杵搗出不同音階,組合而成不同節奏的音響,成為獨具特色的原住民文化資產-「杵歌」「杵音」。而此一珍貴 的 文化資產結合正蓬勃發展之觀光文化 ...
【信義鄉】布農族-族群介紹 - 南投縣政府-部落探索 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 聯合國的文教組織, 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 ...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 服飾 概述 臺灣原住民族中,以人口數與居住地域比較,布農族的分佈區域相當廣泛,重點區域包括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高雄縣等,在服飾和編織上,材料以及製作大都是自給自足的方式,服飾材料來源、用途與形制也與布農族打獵維生的生活習慣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
五、布農族傳統樂器 - 學習加油站 每個民族它自己獨特的音樂表現方式,累積先人的文化與智慧,透過手工之技巧製成代表其民族的傳統樂器。 布農族長期世代居住於高海拔山區,山區的孤獨,寂寞和與世無爭的日子,唯有透過簡單的樂器,抒發自己鬱卒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