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在台發展的現況與省思~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鄭 ... 2013年5月27日 - 一、密卓林傳承:由敦珠法王領導,為劉銳之與韓同的根本上師,1984年應邀來台,為台中金剛乘學會新落成的佛堂開光,公開為信眾加持與灌頂傳法。目前直轄的在台傳法中心,是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寧瑪巴聞思修佛學會,定期開設藏 ...
桃園縣工業會@ 永鼎國璽:: 隨意窩Xuite日誌 2012年10月30日 - ... 薩迦佛學會桃園縣香中傳奇煙供推廣佛學會桃園縣佛教開元玉旨功德會桃園縣噶瑪巴千諾協會桃園縣真佛宗法記學會桃園縣復興鄉妙觀唸佛協會桃園縣基督教中華宣教聯會桃園縣盤古帝王道教會桃園縣靈雲山北極玄天上帝佛理發展協會桃園縣佛教 ...... 省贛縣同鄉會桃園縣台灣區各縣市旅桃同鄉協進會桃園縣湖南同鄉會桃園縣台中同鄉會桃園縣新竹同源鄉親會桃園縣四川省同鄉會桃園縣廣東省鎮平同鄉會桃園縣彰友會桃園縣廣東省河田三溪鄉同鄉會桃園縣大台北同鄉會桃園縣澎湖同鄉會桃園縣 ...
妙天禪師是誰@ 逸雲的部落格:: 痞客邦PIXNET :: 2013年10月1日 - 弘法初期在台北市樂業街租設立「紫微禪堂」,入門弟子約二十位[2]。後陸續成立了濟南路「妙光禪堂」、安西街「大法輪道場」,1987 ... 由於入門人數漸多,妙天禪師計畫由禪堂修行系統進入禪學教育推廣,捐出個人所得財產一千萬元,於1988年五月在新店設立「中國禪宗佛院」,並成立「財團法人中國禪學印心法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禪學會」;之後,在1994年更名為「財團法人中國印心禪學文教基金會」,簡稱「印心禪學會」。 1996年,妙天禪師被控靈骨塔蓮座詐欺取財案,許多弟子離開&nbs
雲深不知處: 悟明法師-千霞山-海明禪寺 2012年1月25日 - 六月,座落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護國大悲院』舉行落成典禮,並成立『中國佛學唱誦研究班』。十二月,與慧嶽法師研究,將樹林周居士佈施的別墅,立名為『千霞山海明寺』。◎致贈佛書予來訪的美國總統艾森豪,並得其回函申謝:民國四 ...
佛教高僧简介_福音大师_新浪博客 2011年7月11日 - 印光(1861年—1940年)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同时也是净土宗的重要中兴人物,并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作出显著贡献,常被尊称为印光大师。 1861年( ... 其禅功和苦行倍受称赞,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现代中国禅宗杰出代表。 虚云和尚 ..... 她一九六五年依净空法师学佛,六八年护持净师,在台北市景美创立“华藏讲堂”、“华藏图书馆”,多年惨淡经营,现在讲堂及图书馆有一万余平方尺的面积,数万册图书,二十多位出家常住众。
般舟三昧念佛法門及其傳播 - 法鼓blogs首頁 2012年3月28日 - 進而探究從佛陀時代至中國佛教的般舟三昧是如何傳播到臺灣來,在臺灣部分則以「口述歷史」的方法針對幾位臺灣修持般舟三昧者做「深入訪談法」(interview)。 ...... 1998《弘一大師有關人物論文集》,臺北市:弘一大師紀念學會。
释大惠(陈大会、陈大惠)座谈大悲古寺_许少慧_新浪博客 2013年9月26日 - 为培养佛教后继人才,法师于一九九五年指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净宗学会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 法师於第六任总统就职前,在台北市中国佛教会宣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以为祝贺,特别强调教育救国,教育救世。尤望东亚各国发 ...
Whowork: 近代修行人 2011年12月25日 - 1978年,「國際佛教促進會」成立,榮膺首任會長。1980年,榮任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所長。1980年,榮獲台北市話劇學會頒贈劇運貢獻獎。1981年,應聘為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1982年,榮獲華夏參等獎章。 1984年,於美國 .... 1930年,隨太虛法師至香港弘法,一心追隨太虛大師。1931年,慈航法師與優曇法師至印度參禮,後獨自至緬甸仰光弘法。1933年,在仰光創辦中國佛學會。1935年,由仰光返回香港、廣東弘法,協助太虛法師四處演講,聲望開始逐漸上升。 1940年,太
Only Perception: 全球溼地近半已消失 2010年5月11日 - 作家張曉風投書本報,希望政府留下台北市南港二○二兵工廠這片一百多公頃的沼澤綠地,也為當地的白鷺鷥、台灣藍鵲、松鼠等「原住民」請命,別奪走台北市最後一塊大型綠地。 二○二兵工廠是大安森林公園的七倍大,是台北市區 ...
真華長老於2012年10月5日於補里中道學苑圓寂。請大家到 ... 2012年10月5日 - 【本報台北訊】中道學苑開山住持真華長老昨日下午四時十分,於念佛聲中,安祥辭世,享壽九十一歲。 中道學苑開山住持真華 ... 謝謝大家搶救臺北市北投區奇岩路151 號中和禪寺後山章嘉活佛舍利塔,章嘉活佛舍利塔已列歷史建物但仍需要您長期的關心!每多一個人來繞塔,就 .... 不知不覺您學會了參學的行儀規矩;學會了佛教日常用語;填補了這一歷史時期佛教變化的知識空白;學會了視逆境為大加持、將佛法真諦融匯貫通於平常衣、食、住、行的種種行持之中。當年的參學經驗與現代 ...